作者:正在核实中..2010-01-30 10:48:25 来源:网络
于4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文房四宝展览会上,二楼展厅的一隅,有一个展位的展品留住了许多人的目光和脚步,别家展位上一般只展示一种砚,而他这里,歙砚、端砚、澄泥砚、松花砚等应有尽有,且方方砚台或巧作天成,或刻工精细,件件耐看。展台后边的墙上,有一副大学者张中行书写的风格奇崛枯涩的对联:妙伎成佳砚,奇缘会古人。奇怪的是,展位的主人并不急于卖东西,似乎只满足于人们对他展品的欣赏,他的砚方方妙趣天成,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和禅的意境。他时不时夸赞客人的眼力,整个展场,人家都在务实,只有他在务虚。而他的光头和鸵黄色对襟衣装又像个出家人,这便更引起人们的注意。然而我们还注意到,在他对襟衣装的领口处,有一袭雅致的丝巾,这就透露出另外的一种信息,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僧人,一定是一个经历特殊又不失浪漫情怀的人。于是,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制砚的主人吴历谷,并与他相约在他的工作室见面。
吴历谷的工作室在北京琉璃厂三条的居民区里,房子原来是一家旅馆,现在租给来自各地到北京讨生活的外地人,大家操着不同的方言,五方杂处。小吴说,住在这里,颇有“十八家房客”的感觉。小吴的房子面积大约30平方米,墙的一面的柜子里全是刻好的砚台,地下摆着各种各样的砚石,每天他就是看着这些砚石构思并刻制。
吴历谷自幼习画,稍长即得国画大师、同乡黄宾虹先生的关门弟子山水画名家程啸天先生的教授,18岁就进家乡的砚台厂拜师学艺,初步掌握了制砚的各个步骤。这时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他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。1991—1992年,他到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一年,师从姚有多、张立辰等大家学习国画;1993—1994年,他踏上了游历全国、师法自然的路途,他去了50余处砚石的产地,也有名胜古迹。他说:“在敦煌,我下跪了,我拜倒在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前”。
不断的学习与游历,使小吴的砚台创作发生了极大的变化,形成了独特的风格。他所制之砚,强调“以刀化笔”、“随石赋形”、“以意为之”,力求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艺术境界。所刻山水人物、花鸟鱼虫、博古器物等题材皆透露出一种高旷脱俗的风雅神韵,浓郁的书卷气充满了浪漫的诗意。他还喜欢刻花草美人,所刻人物更是婀娜多姿,颇具清逸绝尘之美,为其精品中之妙品。
1997年吴历谷再次回到北京,多年的学习与游历,以及生活的磨砺,使他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定了位。在东琉璃厂,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,专攻制砚。而经过多年生活和艺术磨炼的他,心境与眼光早已不同从前,他熔铸传统艺术和大自然灵气于一身,作品超脱市面上大路货之窠臼。张中行以特立独行著称于世,他在看到了吴历谷的砚台后,由衷地喜欢,称赞他的砚台是集古典文学和佛学于一炉的“文人砚”,把工艺演变成了艺术,品位颇高。于是,欣然命笔,为吴历谷写下了“妙伎成佳砚,奇缘会古人”的对联。说起来,这副对联也颇耐人寻味,通常人们以“技”字形容人们的手艺,而张中行偏偏用了一个“伎”字,这便是为了突出他创作中的艺术性。
如今,吴历谷已制砚2000余方,其中有套砚《扬州八怪》、《秦淮八绝》、《红楼十二金钗》、《历代书法家法书残碑砚》,他的制砚不仅得到了书画界、收藏界人士的喜爱,也得到了出版界的重视,近期,文物出版社就有意为他出版一本砚谱。
小吴的砚台招人喜爱,一方面是注入了修养和品位,二是注入真情和实感。他有一方刻给自己的“双磨砚”,这是一方他生活自我写照的砚台,上刻“墨也磨人,情也墨人”。
小吴刻砚,最大的特点一是功夫,二就是一个“巧”字了。他能把一块本不起眼的石头,变成一巧作天成的砚台。他能把一块别人的弃石,稍加收拾,化腐朽为神奇。比如有一块别人不用的石头,他观察构思了几天,就依照石头的形状和颜色,和着“桃花流水鳜鱼肥”的诗意,制成一方砚台。此砚台整体的形状是一个鳜鱼头,四边有流水的印痕,流水处还夹带着几朵桃花,而桃花也是利用石头本身固有的颜色刻成。这方砚台,几乎是人见人爱。
这样的例子在小吴这里还有很多。他灵活取舍已臻化境。一次他得到一块奇怪的石头,他就一改平时常用的圆刀法,而改用平刀法,取苏东坡词意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,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砚台的风格颇为豪放,与苏东坡的词意甚为契合。在他的工作室中,我们还发现了一方由赵朴初题写砚名的“法身砚”,这是由一方酷似竹节的松花砚制成,其取佛经中“清清翠竹,皆是法身,欲语黄花,莫非般若”之语,意境天成。以佛教的故事和人物入砚是“笠谷制砚”的一个特点。
文人砚表现文人的相貌和文人的情怀,应该说是他最拿手的。他把他最为推崇的古代文人一一造像。如画家倪瓒砚,正面砚池的旁边,精雕细刻了几枝梅花,背面是画家的造像,而整个砚台是一个古琴的形状。古琴与梅花象征着高洁与孤芳自赏,几个器物的巧妙利用,就勾画出画家的精神状态。
在小吴的工作室中,我们看到有几块大型的砚石,小吴说,下一步,他打算去西安等地考察,向汉代石刻学习,取其神韵,在创作风格上有所突破。
|
-
名人堂
-
-
艺术展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