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评论 >> 评论库 >> 市场评论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艺术精英在湖湘大地成长汇聚和崛起

        作者:正在核实中..2009-11-20 15:34:23 来源:网络

         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创作中心成立三周年,约我写一篇文章,我很欣慰,中心成立三年以来,举办了数十次全国性的艺术创作与交流活动,中国文化报、湖南日报、三湘都市报、中国书法杂志、书法杂志、美术杂志、中国书画报、书法报、美术报、中国网、人民网、新浪网、搜狐网、红网、北京书法家协会网、中国艺术创作网、湖南教育电视台等100多家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其盛况;共和国100多位将军多次参加他们中心策划和举办的艺术活动,他们那些严谨、新颖,公平公正公开的艺术活动推出了新人,建立了信誉、赢得了支持,打造了品牌,为湖湘艺坛赢得了荣誉。我想利用这个机会,略述湖湘书画艺术的源流,以应老友之嘱,并求读者诸君之教。
          由于湖湘地区上古考古发现的书法、绘画资料,不像中原地区及中原文化辐射区域那样丰富,要远寻湖湘书画初始的实物极其困难。从目前获得的考古成果来看,足以在古代书画艺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,当然首推长沙马王堆及附近地点出土的大量古代帛书、帛画、漆器和竹木简牍。上述出土文物,无论从时间跨度、出土数量,还是艺术价值艺术形式,都是令人惊叹的。当然,那些书法、绘画和美术作品的原创,也许不一定是由湖南人或在湖南境内完成,但是它们在这里出土,至少可以证明它们当时在湖南境内存在过、流传过。它们的存在和流传,必然对于古代湖湘地区的书画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。近年大量出土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,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去分析,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,同时也看得出与马王堆帛书简牍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。很多吴简的书法艺术水平颇高,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湖南地区书法艺术的面貌。
          按照旧史学的说法,两汉、三国时期,湖湘地区还是"蛮荒之地",也就是说,还属于文明落后地区。然而,马王堆、走马楼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,却用事实对以上观点作了有力的反驳。古代湖湘地区的文化,相对于中原发达地区的文化,并未落后,更非"蛮荒"。从某种意义来说,它的先进性和发达程度,比中原文化实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是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大题目。
          当然,由于传统文化,特别是古代典籍对南方文化的忽视,上面所说的那种灿烂文化成果,在史籍里是很难找到迹象的。如果我们打开史籍查找,湖湘地区能够数得出的文化名人中,似乎要数唐朝的欧阳询及其子欧阳通为最早。而欧氏父子,正是以书法艺术享誉当时和后世。
          在“初唐四杰”(欧、虞、褚、薛或陆)或“楷书四大家”(欧、颜、柳、苏或赵)之中,欧阳询的书法是以“险劲”为主要特点的。“险”是指字形结构,“劲”是指用笔特点。结构和用笔是中国书法艺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。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提出过,要了解欧书“险劲”的特点,最好到欧阳询的故乡--湖南望城县书堂山去考察一下。这里是著名的石乡,盛产花岗岩(当地俗称麻石),名闻遐迩。欧氏父子居住的书堂山及其附近,到处可以看到由石头、石阵、石山构成的奇景异境,而当地石工开采、制造石材石料的种种工艺,又充满着传统手工艺的艺术意味。石景之“险"”,石工之“劲”,也许是欧氏父子从自然和社会汲取艺术灵感的源泉之一,也是我们理解欧书"险劲"特色的一个途径。此外,欧阳询相貌奇丑,当时的国舅爷长孙无忌曾经嘲笑他象“猕猴”。其实他的相貌应该是典型的湘中丘陵地区人的相貌,而一个人的相貌,也许会或多或少地映射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去。欧字中的结构特色,也许是湘中人清癯、精悍的体型和“耸膊、埋头”的体貌的一种抽象反映。
          到了中唐,被誉为“汉魏最初名胜、湖湘第一道场”的长沙麓山寺,又吸引了书法史上另一位大师--李邕(李北海)。李邕书写的《麓山寺碑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据说他对自己这一杰作十分满意,生恐刻手损伤了原作的风采,便化名“黄仙鹤”,亲手镌刻了这篇碑文。令人玩味的是,《麓山寺碑》与欧氏父子书法风格一脉相承,以“劲媚”著称,与麓山名胜互相辉映,光耀书坛。
          继欧氏父子之后,另一位书法大师怀素,也崛起于湖湘大地。我们欣赏怀素的传世杰作《自叙帖》,首行首句就是:“怀素家长沙”五字。这位幼入佛门的艺术大师,从小就迷醉在笔歌墨舞的艺术境界之中。为了练字,他在寺内种植芭蕉千株,以供挥洒。学艺既成,又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,周游各地,卓锡京师,一路上收获了无数的赞誉。当代大师徐浩、颜真卿、钱起等人对怀素的书法推崇备至,这位湖湘骄子为故乡增添了耀目的光彩。在书法史上,怀素的艺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。他把方(矩)形的汉字第一次以圆形的形式进行再创造,把相对独立的单个汉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个段落、一个个块面乃至一个整体,把汉字的可读性降低到最低程度,而把书法的观赏性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,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。这种开千古风气的全新艺术风采,出自一个僧人、一个从芭蕉林中走出的湖湘青年之手,不能不使人对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刮目相看。

          宋、元、明时代,湖湘地区的书画艺术相对沉寂,这与此地屡经战乱和自然灾害很有关系。本地书画艺术人才出现不多。比较突出的是明朝茶陵人李东阳,他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不高不低的一个位置。相对于当时盛行的馆阁体书风,李东阳的书法里有一种稚拙、生涩之气,也许这是湖湘书法艺术留给这位书法家的一丝痕迹。这一时期,岳阳楼、衡山和浯溪三大名胜之地,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,他们在这里流连题咏,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,给湖湘大地增添了艺术光彩,也影响着本地的艺术风气。
          到了近代,湖湘文化异峰突起,在中华大地大放异彩,湖湘书画艺术也以大师迭出、杰作纷呈,在祖国艺苑中独树一帜。百多年来,湖湘书画一直保持着全盛、长盛的局面。道州何绍基的书法,在晚清乃至整个书法史上堪称重镇。何绍基当书法由帖学向碑学发生重要转变之机,他出帖入碑,碑帖交融,成为艺术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。何氏诗书俱妙,各体皆工,是一位全能型的艺术天才,艺术个性极为鲜明。他放弃传统的执笔、运笔方法,独创“拗腕法”作书,“才书百字,即大汗淋漓”,正是采用这种常人难以坚持的独特方式,才创造出了属于何氏一人的线条和结构风格。他人“拗”、笔“拗”,作品也充满一股“拗”气,这种“拗”气其实也就是常被人提及的湖湘人的“霸蛮”性格。何氏的书法,给当时陈陈相固的书坛带来一种全新的冲击,极大地激活了书法艺术界的创新精神,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          此后,湖湘地区书画人才层出不穷,形成中国书画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,其中湘潭齐白石便是现代湖湘书画界最璀璨的一颗明星。白石老人出身微贱,学艺较晚,但是他的书画篆刻艺术成就之高、影响之大,在现代艺术家中罕有其比。他的艺术成就,与他生长的湖湘大地密不可分。齐白石的艺术,是一种化俗为雅、以俗见胜的艺术,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、创意还是手法、风格,都带着十足的乡味--道地的湖湘风土气息。故乡的风土人情,一点一滴,都是这位艺术大师创作的源泉。齐白石艺术的成功,最充分地印证了那个颠扑不破的真理:越是民族性的,越是地方性的艺术,也越具有艺术的世界性和普遍性。
          离我们最近的一位湖湘书法大师,是湘潭人毛泽东。这位改变过中国命运的伟人,在戎马之余、驭国之暇,笔耕不辍,留下了大量的艺术杰作。毛公的字,继承了传统书法,特别是怀素草书的精华,同时又极具个性,难以仿习。他不是专业书家,但是他的书法充满了专业书家难以拥有的激情和艺术感染力。毛公书法,有败笔但没有平庸之笔,不规矩却不失为艺术杰作。正如他本人那样,他的书法也同样体现着一个湖湘之子的强烈个性。
          要历数细论湖湘书画的奇才杰作,远非这篇小文所能做到。我们无须任何资料,就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:左宗棠、邹代勋、魏源、徐特立、章士钊、杨度、陈少梅、黄永玉、陈白一、李铎、王憨山,以及湘乡曾氏(曾国藩、曾纪泽)、茶陵谭氏(谭延闿、谭泽闿)、湘潭黎氏(黎泽泰、黎泽重)等艺术家族......大师辈出,群星璀璨,不断增加着湖湘文化的深厚积淀,同时又促进着书画艺术在这块大地上的繁荣和发展。放眼湖湘全境,无论是省会长沙,还是僻远乡镇,店铺招牌,人家门户,那些匾额对联,书法之工,制作之美,常常令人驻足流连;从城市到乡村,从白发老叟到学语孩童,练字习画,蔚为风气。在各种大规模书法比赛、编集活动中,湖湘书画界参加者人数之众、作品质量之高,总是在全国各地名列前茅。这一切都表明,湖湘大地是一块书画艺术的沃土,正是这块沃土,才会生长培育出那么多参天大树,栋梁之才。
          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创作中心成立三周年以来,他们做出了很多成绩,那些成绩不仅是书坛画苑的一桩桩盛事,同时也是对大师巨子的最好纪念,对湖湘书画艺术的最好献礼。
          希望有更多的艺术精英、文化精英-,人类精英,在湖湘大地上成长、汇聚和崛起!

        来源:网络

      名人堂
        艺术展览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52(s)   11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