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评论 >> 评论库 >> 综合评论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对艺术家说

        作者:正在核实中..2009-07-22 14:50:42 来源:网络

          市场

          我不太赞成在道德上过分谴责艺术家走向市场,正如当下知识分子谈论“重塑”人文精神时,以极端的反感看待社会商业化,将事实上恰恰是社会商业化带来的某种历史机遇痛斥为堕落,他们看不到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会被市场取代,而市场的建立不会比政治意识形态更压制自由的生机,至少我们已经看到了萌芽,知识分子被市场p下昏了,以一种不合时宜的思想感情面对现实,判断肯定要出差错。

          并不是说,我无视艺术家进入市场过程中的种种丑陋表现。我老是对艺术家朋友说,你们嘴上说的那一套自我辩解全是鬼话,被包装或者自我包装,左右不过是为了多几个酬金,有些像白领职员的角色,为换取老板的喜色不惜陪笑脸,迎合讨好,我周围那些靠作品生财的艺术家,已经闭口不谈艺术二字,他们或许会认为那是空谈,是矫情,他们只是按照老板的要求源源不断制造作品,按时领取酬金,那确实是实在的。金钱是商品社会的上帝,这个上帝同时是邪恶的,只鼓动人们无止境的私欲和享受欲,毁坏灵魂和意志,可是我看到这么多艺术家心甘情愿献出灵魂,换取肉身的满足,而且沾沾自喜。他们不是虫豸,有的是自尊心,甚至自尊得狂妄,或许认为自己的行为理由十足。可惜他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出卖自己,自轻自贱地卖光自己。

          不过这是一个方面,全面地看,市场对于艺术家的独立性的确立,似乎可以说是艺术家立足于当下社会的必要前提。从几十年来的艺术现状分析,当下的情况是最令人满意。这意思是说,艺术家利用市场本身的多样化需求,得以完成自身的建设,从而体现自身的理想。艺术家的独立,既包括灵魂与意志的独立,也包括经济的保障,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:人要吃饭,才能做事(马克思的基本观点)。至少在我的视野中,不少艺术家得到了市场的恩惠,他们有了确立独立性的基本条件。其实,历史经验早证明了,不要怀疑真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忠贞不二。他肯定愿为艺术献出一切,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目的。市场也好,意识形态也好,都不会于他产生致命的诱惑。艺术才是唯一的。

          自我

          在许多强调自我的艺术家那里,恰恰看不出自我的闪光,因为他们仅仅把自我等同于自私,等同于个人私欲的实现。在当下社会,真实的自我感受往往是极其不确定的。当下的人不一定具有当下的感受。他们要么受内在欲望的蒙蔽,要么被外在的实在所迷惑。“我在”是逐渐转变成“他者”成为某种实在的影子,或者说(用较为“陈旧”的概念)被异化为自我的对象,一个被对象化的人,至多是“大众话语”中的一分子,一个简单的零件或螺丝钉,在人人所具有的自私中,你被溶化了,被一种颜色涂抹了。艺术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,这是艺术创作的性质所决定。如果纯粹的自我不一定存在,但它指向的含义是实在的。我是我在的个体,是我的主体性标志。它凸现于艺术操作过程,同时又随时具备挑战性,一方面为了捍卫某种固有的永恒的东西,另一方面迫切地准备君临自己的世界,成为自己坚定的统治者,与私欲的膨胀彻底相反。它甚至不愿意得一己之利,鄙弃私欲从而获取某种普遍性,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意义上,具有真实自我感的艺术家都不仅仅是个体的。他的主体性标志某种历史倾向,文化品格。其实,就艺术家忠于艺术的本质说,并不是使命使然的,而是一种缩命,一种必然。你是艺术家,就天生要为艺术去生去死。正是这一点确证你的自我,与俗流截然分开,得与失的分量都只在你个人心灵的天平上得以区别,因为你要的是与众人不一样,你凸现的也正是这种不一样。

          抗拒

          萨特关注人的自欺,自欺在形式上成了天性的一部分,为了给予自我安慰和希望。我想艺术家不会承认自己堕落,尽管他可能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。抗拒如何成为自觉行为,首先是终于在自欺的满足中醒来,你意识到自己并不伟大、并不幸福。只是因为长期处于迷幻之中,被外在对象的幻影所眩目,既看不到内心的真实意愿(除私欲之外别无其他),也找不到外在于自身的价值标准。按照现代神学的观点,你与上帝相遇是在希望救赎自身的祷告中,它的含义要比单单做到洁身自好更丰富。光是心中有上帝还缺少存在的丰富性,缺少存在的坚实分量。不妨运用一句以往惯常运用的语言,不该在现实的疾苦面前闭上眼睛。也就是说,存在本身便是存在者的抗拒对象。艺术家在创作中所体现的抗拒,就其实质说是最为直接的。不仅体现创造者的独特感受,同时也是对于自由状态的无拘无束揭示,达到自由境界并获取对自身与艺术的主宰。一个艺术家对我说: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挑战时,才感到血液沸腾。我理解他的意思,挑战表示更主动的抗拒。他感受到自身陷入俗流的包围,某一天突然产生激情,接着便判若两人,从温顺的绵羊变成矫健的雪豹。我们难道没有在清一色的实在中沉沦过吗?以前是意识形态的奴仆,现在是金钱的奴仆。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书报检查令时说,自然界有极其丰富的色彩,而现实生活只有一种色彩(他是说官方的色彩)。毫无疑问,清一色的东西都是坏的,都是扼杀人性的。如果艺术家不抗拒,他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,便毫无价值可言。

          在我接触的众多艺术家中,把艺术看得伟大并从而体验真实幸福的艺术家为数极少,而只有他们才理解自觉抗拒自身与对象的诱惑是多么重要,他们是辉煌的艺术史的组成部分。

          超越

          说到底,艺术家对存在的超越就是对艺术现状的超越。这是就事物的结果而言,同时也是就艺术家的身份而言。正如前面说的,抗拒的对象是存在本身,但是抗拒的结果应该是超越的。当下的艺术家的最大问题在于创作动力的匮乏,艺术家普遍处于无力状态,无热情、无想象。并不是说对现状的某种不满便能够激发动力。我们耳朵里灌满了牢骚声和不满声。艺术家看起来谁都未被蒙蔽,谁都能头头是道指出现状的弊端,至少从三个方面看是这样的。首先,前卫艺术家因为逐渐积累了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经验,他们声称是自己所处的外部条件妨碍了创作的进展。天才与激情遭到抑止,否则完全有资格与国际间的大师平分秋色。我们故且承认中国的前卫艺术(在不追问这个概念的准确性的前提下)的合法性,并把它放在当下艺术的最高层次加以检讨,结论是否与他一致呢?在我看来,问题恰恰不在它的重要性,而在它本身包含的可笑性之中,可笑而荒诞,这就是其中的秘密。其次,我们确乎被眼花缭乱的各种展览弄得目眩,以致难以判断。全国美展和各个“提名展”掀起的热潮还未平息,立即有其他的众多画展,名家的和新秀的,但是我们看不到风格,看不到深度,只有急功近利的东拼西凑,以怪异来冒充新颖,或者纯靠耐心的精工细作来取悦别人,这样的艺术家说,我们需要积累,西方有了几百年油画史,不能要求我们在十几年内确立风貌。听起来是没错的,但是却忽略了实质,艺术仿佛是纯粹的手段或技艺,与精神与灵魂无关,无怪乎我们只看到形式的躯壳,空洞无物。因此不会被激动。再者,艺术上的民族主义者往往痛骂国人忘本,数典忘祖。我们的祖宗是伟大之极的,但是子孙失去了荫庇,不被人看重了。他们被冠以保守者,我却以为他们一点也不保守,因为他们无东西可保可守。如果硬说保守,那就只能说保守着“无知”二字。这一切都呈现我们眼前,有时仅仅隐匿在乱哄哄的表象之后。艺术家不该靠别人教诲,超越是自身内驱力(借用弗洛伊德的概念)所使然的,是对于艺术现状的真实了解之后的某一临驾之上的魄力,他对自己的要求是进入并推动艺术史。

          缅怀

          有抱负的艺术家都会把理想的着落点放在历史上某个大师的那里。崇拜大师的足迹、人格、作品,完全可以说大师的魅力是永存的,这种永存既是时间的,又是生命的。人们从中发觉艺术给予人的时间与生命的奥秘。也许人类理性的悖论永远警示我们:大师是路标,同时也是路障。正如米开朗其罗说的,我的天才将造成无数蠢材。然而我相信艺术家得到的是大师的恩泽,像阳光雨露之于植物,失去大师的激励,艺术家的心田就会枯萎,就会丧失努力的目标,崭露头角的毛焰对我说,我离不开戈雅、德拉克洛瓦。我了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有追随心目中的偶像的倾向,这奠定他们不断追求的广阔余地。自然,具体的某个大师还仅仅只是明确的目标。从本质说,是艺术家所拥有的超越存在的雄心。大师的目标与现实的目标在许多场合是冲突的,你远离你存在之实在,逃避也好抗拒也好。总之,你注定处在社会边沿,就像昆德拉的经验(反抗意识形态专制,同时反抗西方价值观)。你是本能地拒绝被同化和驯服的(所谓反媚俗)。从精神的联系看,你并不孤单。缅怀大师吧,你会感到自己的情怀也是博大和深广的。

        作者:李小山
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览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47(s)   11 queries
        update:
        memory 4.220(mb)